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中青报·中青网见习记者 裴思童 记者 王雪迎)管理一片三千亩的棉田需要多少人?新疆尉犁县 “超级棉田”的管理者艾海鹏给出的答案是两个人。2021年,当他和同事凌磊提出要在尉犁县实现“两个人种收3000亩棉田”的目标时,当地经验丰富的农民都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挑战。但在三年后,艾海鹏和凌磊不仅高标准完成了目标,并且还计划将他们的模式向全县域推广下去,而他们背后成功的秘诀便是——智慧农业。
9月18日,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跟随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”主题采访团来到了新疆尉犁县。这里是南疆地区的产棉大县,全县127亩农作物种植地里,90%左右的土地都是种植棉花。尉犁县农业农村局(畜牧兽医局)党组副书记、局长、四级高级主办亚森•克衣木介绍,曾经尉犁县的棉农都是小家小户的散农,“小块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难以实现机械化作业,成本高而收益低。”
2017年起,尉犁县开始着手通过“龙头企业+农户+合作社”的模式,将农户手中的小块土地流转整合,进行机械化生产管理。同时也将农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,从事其他工作,“比如,我们的农民可以到县城的工厂里做工人,或者发展养殖、民宿、旅游等二三产业,多渠道增加他们的收入。”截至目前,尉犁县已完成45万亩的土地流转工作,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种植。
艾海鹏所在的极飞科技便是尉犁县引入的其中一家龙头企业,其所管理的“超级棉田”也是尉犁县唯一一块发展智慧农业的棉田示范地。据艾海鹏介绍,智慧农业的核心就是将原本需要由人力完成的工作用机器代替,目前“超级棉田”主要应用的科技有农业无人机、农业无人车、遥感无人机、农机自驾仪、系列物联设备等。
9月份正是棉花开始吐絮的季节,为了方便后续采收,需要提前为棉花喷洒脱叶剂。如果用传统的拖拉机打脱叶剂,一架机器每天大约只能打300亩,但“超级棉田”使用的农业无人机每天则可以完成1000亩的打药工作,“3000亩田只需2-3天就可以打完”,并且不会像拖拉机一样对棉田带来机械损伤。
同时,棉农们为了增加产量,通常需要为棉花“打顶”,即将棉花的顶尖掐掉。按传统的方式,一个人一天只能掐4-5亩地,3000亩的棉田如果用传统农场的方式来打理的话,则需要上百个工人劳作两周左右。而现在极飞科技正在研发的打顶机器人,则可以用1个机器人顶20个工人,并且能够24小时工作。
在智慧农业技术的助力下,艾海鹏和凌磊成功实现了“两个人种收3000亩棉田”的目标。2022年,“超级棉田”亩产棉花403.6公斤,比周边农户的产量高了50公斤,同时,“超级棉田”相较周边传统农户减少了47.3%灌溉用水、18.2%的肥料和33.2%的农药,每亩人力费用节省了175.3元,种、水、药、肥及其他生产资料每亩节省了411.2元。而实现这一切,仅需每亩地多投入166.9元的智能设备改造、维护费用。含地租后,综合整体亩成本降至2378.7元,相较于周边大户传统棉田,每亩降低了419.6元,真真切切做到了降本增效、稳产增收。
并且,艾海鹏强调,“超级棉田”使用的智慧农机操作门槛都非常低,“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种田像打游戏一样简单,所有农机的交互体验都是按这个理念去设计的,是‘傻瓜式’的操作系统。比如我们现在的农业无人机,用户拿到机器后只需装上电池和药物,然后选一下地块就可以了,并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操作。”
今年是“超级棉田”种收的第三年,已然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种植模式,据亚森•克衣木介绍,尉犁县计划联合极飞科技与尉犁县的棉花种植大户合作,将“超级棉田”的无人化种植方案引进周边农场,在全县范围内100万亩地里逐步推广这个模式,帮助更多农户降本增效、实现生产转型。
作为一名在新疆长大的90后,艾海鹏发现周边种棉花的农户基本还是小时候种棉花的那批人,平均年龄都在五六十岁左右,很少有年轻的种植户子女还愿意留在农田上,“我们希望能够向年轻人证明,农场经营管理已经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辛苦,我们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土地。”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暴涨500%!越南电动汽车厂商VinFast二季度交付9535辆【附汽车制造业产量分析】